“准”教师如何从“融”前行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各种教育方式都不能少。融合教育作为推进新时代特殊教育的崭新方式,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由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制定、国办转发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将“推进融合教育,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单列一部分,充分凸显了国家推进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魄力。高质量发展融合教育,关键在教师队伍建设。面对当前普通学校教师普遍缺乏融合教育理念和技术、师范类专业较少将融合教育能力培养纳入培养目标等融合教育师资相对匮乏的现状,如何在师范类专业中对作为“准”教师的师范生的融合教育职业能力进行培养?笔者所在的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以国家高水平特殊教育专业群建设为契机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五个一”的小学教师融合教育能力职前培养的有效实践模式。
学校联合全国特殊教育职业教育集团中的19个成员单位,以《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能力标准》为指导,以实现“了解融合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掌握随班就读的基本知识及相关政策,基本具备指导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以“一践行三学会”为框架,在全国率先研制了《小学教师融合教育职业能力等级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规定了小学教师融合教育职业能力对应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制订”“融合教育教学组织与实施”“建构融合教育支持系统”“融合教育转衔安置”等4个工作领域、15个工作任务及63条职业能力要求,并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3个等级标准,三个级别依次递进,高级别涵盖低级别职业要求。通过贯彻落实《标准》,以期培养对象具备高品质小学教育的教育教学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在普通小学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融合教育支持,帮助其融入在校活动与教育,促进共同成长。
为使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不仅达到《小学教育专业标准》的要求,而且达到《标准》水平,学校抓住国家建设高水平特殊教育专业群的契机,以贯彻落实《标准》为指引,制定了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绘好“施工图”。学校创建了“普特融合、育训一体”融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群基础共享课程模块,开设了“融合教育导论”“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特殊儿童评估与鉴别”“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特殊需要儿童行为干预技术”“小学教师融合教育职业能力训练”6门课程。其中,“融合教育导论”课程让师范生“了解融合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掌握随班就读的基本知识及相关政策”;“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特殊儿童评估与鉴别”等课程让师范生掌握特殊儿童心理与学习规律,学会对其评估与鉴别;“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特殊需要儿童行为干预技术”“小学教师融合教育职业能力训练”等课程让师范生“基本具备指导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达到《标准》的要求。这些课程按照“理论先行、突出实践”的原则,先后开设在5个学期。融合教育课程模块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共有9个学分,占总学分的6.0%;共有192个学时,占总学时的6.9%。这还不包括融合教育见习、实习的课时及学分。通过充足的课时与学分,保证了融合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为了提高融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将融合教育课程模块的“融合教育导论”等6门课程,列入了高水平特殊教育专业群建设方案中,生成了年度建设任务。依据我国融合教育最新理论及实践探索,以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相结合为目标,精选教学内容,编写出版了一套内容前沿、体例新颖、资源丰富的立体化教材。在此基础上,还精心制作了微课等数字资源,建设了试题库,在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线运行。目前,已有“融合教育导论”等3门课程在智慧职教MOOC平台上运行,另有3门课程即将上线。
同时,担任融合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利用自己开发的校本教材、在线开放课程及智慧职教云课堂,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前,教师在云课堂发布即将学习的微课内容及自测题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线上观看微课、检测自学效果。课中,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提出疑问,教师指点迷津、指导学生梳理总结。课后,教师发布拓展学习任务,并对学生完成情况作出评价;学生完成相应任务并做好记录。混合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让融合教育课程抢占了课堂教学的“主阵地”,确保了预期培养目标的实现。
为加强师范生融合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与襄阳市教育局和多所小学学校开展深度合作,建设了35个融合教育实践基地,聘请了12名小学校长作为实践基地“督学”;建立了“隆中名师驻襄职工作站”,遴选了25名襄派教育家、隆中名师入驻,并请他们兼带融合教育实践类课程,指导学生参加教育实践活动;成立了“襄阳市小学教育联盟”,定期开展年会,探索“校—地—校”深度合作新路径,交流小学教师融合教育能力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经验,全面提高区域内小学教师融合教育能力;组织学生开展寒暑假融合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开展“1+青年志愿者协会送教上门”活动,开展七彩假期活动,全面锻炼师范生的融合教育实践能力。
为评价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融合教育职业能力培养质量,学校重点对接一个“证”、一项“赛”,全面抓好质量评价。
一个“证”即《小学融合教育职业能力等级》证书。学生在修完融合教育模块课程后,在取得毕业证、小学教师资格证的前提下,有资格申请该证书。按《标准》的具体要求,经过融合教育职业能力实操考核,达到相应水平者,授予相应等级的《小学融合教育职业能力等级》证书。2022年,学校小学教育专业首批471人获得证书,占毕业生总数的96.5%;2023年,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有818人获得证书,占毕业生总数的96.4%。
一项“赛”即由全国特殊教育职业教育集团、湖北省特殊教育中心联合举办的“全国高职院校师范生融合教育技能竞赛”。2022年,在学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全员参加、层层选拔的基础上,王春燕等6名选手参加了“个别化教育”项目的竞赛,通过个别化教育方案设计、说课、模拟授课比赛多环节的比拼,最终取得了6项奖励,彰显了融合教育能力培养的成果。
延安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采矿井约40家,年开采量约5000万吨,但煤质坚硬、自动化程度低等难题严重制约着煤炭产业的发展。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洛川青怡庄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肖小杰介绍,他们企业的苹果按个卖,一个可以卖到10元。
你以为的农村是雨天泥泞,还是道路整洁?爬高上低,还是风景无限?高家原则将山体沟道治理作为城市有机更新和创建文明典范城市抓手,让山体沟道,环境大改善。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数字经济专业负责人王珊珊介绍,从卖苹果到卖服务,这是数字技术非常好的一个创新,和产业结合的非常有深度。通过消费者与大自然以及果树的亲密视觉接触,可以提升他们的体验感,增加对苹果这种产品的客户粘性和客户忠诚度。
激昂的旋律回荡在空气中,豪迈的歌声飞扬于天地间。壮丽的情怀澎湃在心田里,不朽的精神传承于岁月中……
青山环绕、绿水蜿蜒,这是吴起南沟村给记者们留下的第一印象。谁能想到,这个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的小村庄,曾经风沙肆虐、植被稀疏。经过二十多年艰辛努力,光秃秃的黄土高坡绿意盎然。
在宝塔区河庄坪镇政府的扶持下,延安菌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民”模式,带动400余人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2000元。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农民带来稳定收入,更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点赞延安菌舰,为农民增收,为乡村添彩!
10月23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来到了延安新材料产业园,亲身体验石墨烯发热背心,感受科技的温暖拥抱。
近期,延安市薛张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成功!这不仅是一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更为延安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10月22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来到了位于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的苹果基地,在这里记者们亲身体验苹果采摘,倾听果农的心声。同时,记者团还开展了一场特别的直播带货活动,助力果农销售苹果。此次活动不仅展现了果农的辛勤付出,也让更多人了解到延安苹果的魅力,为乡村振兴贡献了一份力量。
10月23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逐梦之路”媒体采访团走进延安宜川县,追寻“悬崖造林队”的故事。
陕北说书最近火爆出圈,董宇辉在直播中表示向往陕北文化,想成为一个陕北说书人。这一段陕北说书,带你行走在延安的绿水青山间。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延安数据(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高延宏介绍,延安的地域特点适宜建立算力中心,要把平台搭建好,把更多的企业引到延安,建立归属在延安的算力中心,更好的服务延安、服务陕西。
“圣地蓝”成延安靓丽新名片!近年来,延安出台多项措施积极推进环境治理,有效减少空气污染源,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增加,2023年达到323天,让蓝天白云常驻延安上空。
如今,延安子午岭林区有目前已知的国内最大野生华北豹种群。随着延安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其种群栖息地向北扩散近五十公里!
10月22日,在南泥湾,“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采访南泥湾,齐声合唱经典曲目《南泥湾》,在歌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昔日的开荒景象,感受到了那份自力更生的坚韧精神。一曲《南泥湾》,唱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