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倚铃蛤赡屿真的还是假的?
村前村不仅拥有600多年的历史,近百年来更是先后走出了胡壹修、胡雨人、胡敦复、胡明复、胡刚复、胡彬夏等数十位近现代知名的教育家、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对无锡地区乃至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近现代乡村教育的摇篮”和“华夏科教文化第一村”。
目前,天上村前项目已经入选无锡市大运河文化带“十四五”时期重点项目之一和江苏省“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从无锡运河畔出发,沿着小桥流水、青砖黛瓦,我们一起走进“书香故里”天上村前。
当把长三角的景点景观串联起来看,你会在无锡的天上村前、上海陕西南路与绍兴路路口、杭州西湖区翁家岭村烟霞山发现一个相同的名字——胡明复。
胡明复(1891~1927),又名达生、达,着名数学家。1910年庚款留美,先后就读康奈尔大学和哈佛大学。1917年毕业回国,是中国第一个现代数学博士,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的重要发起人和组织者。参与大同大学的建设,并先后任大同大学、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等校教授,同时继续服务中国科学社。
鲁迅先生曾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这些名言同样可以放在胡明复身上。他虽然只有活到36岁,不过当时有人为他算过,按照他对生命的算法,他也可算有起码90多岁的寿长。他说:“一个人倘若能做3个人的事业,我在一日之中能做3日的工作,那么他不啻把自己的生命延长了3倍;他若30岁死,也同活到90岁无异。”用工作多少小时来计算生命的长度,胡明复恐怕是历史上第一人。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1901年,10岁的胡明复入读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堂(今南洋模范中学),次年升入中学部,随后又曾就读于上海中等商业学校、南京高等商业学堂。
1910年,胡明复与胡适等人一同考取了庚子赔款第二届留美生。能考取庚款留学资格,对胡明复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胡明复出生时不足七个月,所以“幼时躯体异常弱小”。幼时虽读书悟性好,但成绩不如弟弟刚复。1903年,胡明复、胡刚复兄弟遭南洋公学附属中学开除回家,12岁的胡明复被家里“贬”到宜兴一家洋货铺做学徒。这对于一个生长在仕儒之家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他并不灰心,而是默默发奋,在工余时间认真看书。入店一年半后,他怎么也不肯干了,再三恳求父亲、祖父让他上学读书,母亲也帮着求情。祖父、父亲终于送他入上海中等商业学堂就读。胡明复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每次考试不是第一,便是第二”。
从上海中等商业学堂毕业后,胡明复又考入南京高等商业学堂,在校三年,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但是,仅仅是高等商业学堂的“尖子”,并不能使他有任何满足,因为在家里他依然被认为是“最差”的学生。弟弟胡刚复考取庚款留美生,对他带来了强烈的“刺激”。他当即给大哥写信,表示自己也想考。但胡敦复认为他读的是商科,所学的是财务和会计,而非数理化等基础课程,和其他学堂的学生同台竞争没有优势,便拒绝了。胡明复不死心,写信给父亲求援,经再三函商,胡敦复才勉强同意给他半年的较简单的课程,如果半年内能完成再寄给他下半年的课程。一年间,胡明复常常彻夜攻读,由于用功过度,竟骨瘦如柴。最终,胡明复不仅通过自学代数、几何、三角等考上了清华学堂,成为第二批庚子赔款留美学生,更在1917年,在哈佛大学完成博士论文,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数学博士。
1917年9月,胡明复离美回国。当时国内学术界对胡明复已十分熟悉,他收到不少大学的聘书,其中以北京大学最为诚恳,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在美国时,他就立志要将其兄胡敦复主持的上海大同大学办成一所高水平的学府,以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1918年起,他创办并多年主持大同大学数学系。他对教学工作非常认真,善于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深奥难懂的概念和问题。胡明复认为,大学生不能光啃书本,还必须学会独立思考和研究。他一到校就倡议成立了“大同大学数理研究会”,它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阵地,他在研究会作的《误差论》等讲演,深受学生们欢迎。此间,胡明复还兼任国立东南大学、南洋大学等校的教授;同时,胡明复对组织中国科学社在国内的发展,编印《科学》杂志的编务,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1918年7月,鉴于若干年来从西方传入的科学名词、术语的翻译十分混乱,学术界成立了科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受中国科学社的委托,胡明复负责拟定数学名词(当时称算学名词)。与姜立夫、何鲁、胡敦复、吴在渊等人一起,审定了初等几何学、平面三角、解析几何学、空间几何、射影几何、代数学、微积分、函数论等数学分支的名词。
胡明复夭亡时正值北伐,中央政治会议在咨国民政府的呈辞中,提出应隆重褒扬胡明复,以利发展中国科学、教育事业。国民政府公报上发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令》,令“将该故博士生平事迹,勒碑礼堂,永留纪念”。
1929年11月,中国科学社在上海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修建我国第一座采用新式建筑设计的图书馆--中国科学社图书馆,将其命名为明复图书馆。
明复图书馆是我国第一座采用新式设计的专业图书馆,也是全国第一座公共科技图书馆。它的建造和创办可以说是我国一批早期海外留学归国科学家的心血的结晶。追本溯源,其建造需要追寻至中国最早诞生的现代科学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
1916年8月,中国科学社主办的《科学》杂志,刊出《中国科学社图书馆章程》一文,计划回国后建造一座新式图书馆,免费对外开放。数年后,科学社成员在南京成贤街集资建设了一座图书馆,惜不久后毁于兵火。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上海开始成为中国科学社主要活动基地。科学社负责人任鸿隽、胡明复等决定在上海建立新的办公场所和公共科技图书馆。此议得到蔡元培的大力支持,由中央研究院申请国民政府拨款40万元,其他如张謇、孙科等名流均捐助大笔资金,得以完成购地建图书馆的目标。
中国科学社所购地皮,位于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近爱麦虞限路(今绍兴路)处,闹中取静,环境清幽。1931年元旦,一幢新的图书馆大楼落成,是为钢筋水泥结构的三层建筑,建筑面积5546平方米。共计建筑费用84323元,设备费用30344元。
为了纪念英年早逝的科学社领导人胡明复,蔡元培提议图书馆定名为“明复图书馆”。蔡元培先生在开幕典礼上深情地说:“此馆纪念胡明复先生,因为他是本社重要发起人,为本社牺牲极大,直至于逝世日,尚勤于社务。故本社第一伟大建筑物即以纪念明复先生。”这一提议获得大家一致赞同。
现在的明复图书馆,是隐藏在上海市中心的阅读圣地,在绿意环抱下,古老而小巧的图书馆散发着人文情怀和科学求实的光芒,是90多岁的“网红”!
胡明复墓坐落于杭州西湖区翁家岭村烟霞山的山坡上、钱塘江畔。这里三面环山,绿荫幽深,因烟霞山有石屋洞、水乐洞、烟霞洞,所以在杭州所有景点之中号称“烟霞三洞”。而烟霞山山坡之上又有“师复墓”“朱昊飞墓”“胡明复墓”三个名人墓穴,故又号称“烟霞三墓”。这个景点,在西湖景点中可算是闹中取静,令人留连忘返。
明复墓位于师复墓、朱昊飞墓穴之上,是烟霞山上最高的墓穴。从山脚到明复墓,坡度较陡,有直上直下之感。虽有石级台阶,依势而上,但宛延曲折,时隐时现,时舒时缓,时宽时窄,尽管台阶只有260多级,但攀爬也是十分吃力的。
据考证,当时科学社将先生墓地选址于此,是有一番用心的。民国初期,明复先生的海外同窗学友、中国科学社创世人、思想家、新文化运动的领路人胡适先生,因患病期间有很长一段时间在此休养。在这段时间里,科学社同仁都经常前来看望相聚,他们在山水绿荫之中,尽情交流,慷慨陈词,抒发救国豪情,其中也包括明复先生。可以说,他们这批青年才俊与烟霞山已结下了不解之缘。攀登科学高峰恰似攀登崇山峻岭,要想达到理想之目标,必须有不畏艰险、永不言败之决心。科学社为先生墓地的选择,确实是颇费一番斟酌的。
从胡明复读小学到明复图书馆的建立,仅仅26年时间,可以说聪明的胡明复创造了一个数字上的生命奇迹。
“天上村前”历史文化街区项目所在的村前村坐落于无锡运河畔,被称为“中国近代科教第一村”,历史溯源可至北宋大儒一代宗师胡瑗,胡氏一族至今已孕育出胡壹修、胡雨人、胡敦复、胡明复、胡刚复、胡彬夏等近百位教育家、科学家和学者。“天上村前”又被称为“乡村建筑露天博物馆”,保存有百年钟楼、百年积谷仓等明清建筑遗迹99处,建有无锡最早的乡村公学,诞生了中国第一座乡村公园、中国第一个晴雨操场、中国第一座乡村图书馆天上市图书馆等等。目前项目已经入选无锡市大运河文化带“十四五”时期重点项目之一和江苏省“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
在网络的“天上”,做世界的“村前”,无锡市惠山区堰桥街道与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广集团)旗下阿基米德传媒携手打造运营的天上村前历史文化街区,以积淀深厚、文脉传承的“书香”与“科教”作为街区品牌核心抓手,引入图书及相关文化生态作为载体打造天上村前“长三角书房”,以胡氏公立蒙学堂、胡壹修/胡雨人故居、胡汉学旧居、与胡氏积谷仓四馆为主体,辅以线上线下沉浸式科教体验交互,增强品牌认知与客流粘性,将“天上村前”打造成书香场景的线下体验矩阵、科教文化的数字产业前沿、文旅融合的长三角嘉年华、全民阅读的创新实践空间融于一体的大运河文化带创意文化内容产业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