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深化“产改”进行时!“中国视谷”构建“产才融合”双赢局面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正式公布。《意见》明确,力争到2035年,培养造就2000名左右大国工匠、10000名左右省级工匠、50000名左右市级工匠,以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各级工匠人才为引领,带动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撑。
深化“产改”正当时,杭州现有基础优势有多“硬核”?“中国视谷”如何联动产业各方力量一体发力,构建“产才融合”双赢局面?
近年来,杭州力推创新强市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加快推进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杭城工匠”建设,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引领浙江的技能人才建设格局,打造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市域新样板。
相关数据显示,杭州连续多年人才净流入率全国第一,在全球科技集群中保持第14位,全市技能人才总量已突破240万人,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质量数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人才吸纳力和吸引力稳居新一线城市首位。
立足杭州实际,智能物联产业既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又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底座之一,还是新技术融合与应用的“集大成者”,让人才与产业发展双向奔赴,方能催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以“中国视谷”为标志性工程,杭州为加速推进万亿级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建设,有效建立了“生态圈+产业链”“链长+链主”“图谱+清单”“专班+联盟”的推进机制,以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为牵引,逐步建立“1+2+7+18+N”的新型实验室体系,推动智能物联产业由串企成链、聚链成群向集群成圈产业更高级形态发展。
作为视觉智能向智能物联产业跃升的聚集地,“中国视谷”已拥有视觉智能百亿级企业13家、上市企业90家、规上企业846家,其中覆盖了30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单项冠军企业,46家国家级创新载体。这些强大的产业平台为充分激发广大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提供了重要支撑。
为全面推进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促进职工创新与产业变革同频共振、与深化改革互促并进,各级总工会作为重要职能部门之一,积极搭建平台载体,促进劳动模范的劳动技能、创新方法、管理经验展示交流和应用转化。
今年10月,浙江省总工会联合有关部门举行浙江省首届职工创新交流活动,覆盖8个浙江省产业集群创新成果,共展示599名职工创新人物、2796项职工创新成果,并正式上线浙江省职工创新共享平台,为人才创新提供一站式、多维度、高品质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支持。
杭州市总工会是浙江省智能物联产业集群主题展馆的馆长单位,与“中国视谷”深入谋划人才队伍建设与产业成果创新双向波动。杭州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董业凯介绍:“工会历时4个多月精心筹备,围绕智能物联5大产业方向进行规划设计,用13个具体场景具体呈现职工创新成果,集中展陈了省内智能物联产业的链主企业、代表性产品。”
譬如,海康威视、大华股份、新华三、阿里巴巴、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30余家“中国视谷”产业生态企业的56款创新产品、27位优秀职工故事通过平台活动深入人心,在体现智能物联突破性成果的同时也充分展现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彰显了杭州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成果。
在董业凯看来,智能物联产业蓬勃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劳模工匠”“金蓝领”“技术能手”,组成了一支支高素质、高水平、高标准的人才“旗舰”队伍,为浙江省智能物联产业集群发展注入不竭发展动力。
企业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主体,是“产改”工作的执行者、落实者,同时也是受益者。在“中国视谷”,一大批“链主”企业内部早已完善人才培育体系,让人才充分“当家作主”,夯实聚才育才主阵地。
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领域的领军企业,新华三在领航者文化的引导下,以“选-培-用一体化”的人才闭环发展策略打造了一支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譬如全国劳动模范、高级工程师,新华三集团高级副总裁、网络产品线总裁曾富贵,牵头了无数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的匠心大作,特别是“国之重器”新华三CR19000集群路由器,可支撑千万级人口城市上网需求,打造算力时代的超高“网速”。
曾富贵表示,“在新时代劳模精神应该持续发扬,作为高新技术领域的一个代表或者缩影,还是要有扎实的业务的功底,以身作则带领团队不停地进行创新。”
中国移动运营着全球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探索打造了“六大领域”“七个能力层级”的“六横七纵”网信安全人才能力体系。截至目前,全集团网信安全人才规模超8000人,培育具备一流实操能力的安全卓越工程师超1100人。
浙江省劳动模范、中国移动杭州分公司网络部网络规划主管岑曙炜打造了一个劳模创新工作室,他表示,“希望未来越来越多劳模以及广大职工参与到创新工作中来,以人才合力赋能产业发展。”
大华股份是全球领先的以视频为核心的智慧物联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运营服务商,每一阶段的突破都离不开研发创新和先进技术的强力支撑。目前,大华有23000位员工,研发人员占比50%,每年公司超10%的营业收入投入研发。
“整个大华研发体系倡导创新、高效、极致的理念。”大华股份高级工程师瞿二平说。在他牵头研发夜视天花板产品“夜视王”期间,曾带领团队赴富阳、湘湖等地开展20次夜间实地测验,合计验证了超50个细分场景,持续开发、优化和迭代力求将产品做到极致,重新定义了夜视产品的基础水准。在“中国视谷”这片产业创新先行地、高素质人才队伍集聚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典型案例不胜枚举,一个个劳模故事、劳动故事、工匠故事激荡起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动能。
譬如,滨江区引才数量多年保持杭州第一,萧山区积极探索“平台+人才”模式,大力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工程,余杭区以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全面打造最优人才生态……杭州全市域也将进一步释放“中国视谷”的部省合作共建优势、产业地标效应,引进一批高成长性项目和行业头部企业,并通过深化“产改”不断提高以劳模工匠为代表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在劳动者中的比重,形成视觉智能领域集聚效应。
据浙江视觉智能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中国视谷”的人才需求导向,杭州将持续推动绘制全球视觉智能“人才图谱”,形成精准人才画像,积极引育视觉智能领域的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
“杭州‘产改’工作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杭州市总工会主席戴建平在杭州市总工会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上表示,下一步要擦亮工作品牌,全面提升劳模工匠工作;要坚持共建共享,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聚焦权益维护,提升工会服务保障能力;要搭建建功平台,引导职工服务中心大局。
第一是持续加强人才工作机制建设。科学引导职工个人、企业、社会等多方主体重视技能人才培养;第二是持续加强人才工作品牌建设。擦亮“名城工匠”金字招牌,全面推开“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持续加强“三个精神”宣扬;第三是持续加强人才工作服务水平。落实“新八级工”政策,开展职工“五小”创新成果遴选培育、职业技能带头人聘任等活动,培育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并落实向一线产业工人倾斜的工资分配制度,鼓励企业实施与职工“创新能级”相挂钩的薪酬制度。
当下,杭州整体的人才聚集优势、服务支撑优势、产业聚集发展优势日益显现,深化“产改”的强心剂下,人才链与产业链将深度耦合,不断增强“中国视谷”产才融合效能,“人人皆可成才、个个皆能出彩”的重才氛围正在全市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