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地方资讯门户第一网!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中国建造师挂靠网-二级建造师报考条件、挂靠价格、挂靠费用、挂靠风险、建造师信息网-中国建造师网

热门关键词: 

  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中国年”升级为“世界年”,意味着春节所蕴含的中国基因、节日仪典和深邃文化内涵得到世界认可,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有力彰显。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佳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从古至今中国人最重要的生活场景。人间烟火、悠悠文脉,在千家万户的年节仪式里延续并生长,泱泱华夏文明得以历久弥新。

  这是成功申遗后的首个春节,我们特邀国内民俗领域专家学者一同辞旧启新,围绕春节中的民俗文化、历史底蕴、传承创新以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等话题,畅谈中国年味,展望春节愿景。 ——编者

  1月18日,井陉山货大集在井陉县秦皇古驿道景区热闹开市。图为演员们进行社火花脸表演排练。河北日报记者 史晟全摄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如今已走向世界,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庆祝中国春节,“中国年”逐渐变成“世界年”。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着手推动春节申遗。2023年12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申遗成功,主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赢得了广泛认同。

  过年过年,关键还是在过年的过程。中国人注重过年的过法,在黄河流域,从腊八节、插花节、祭灶王、守岁祭祖拜年,到正月初五迎财神、初七敬火神、正月十五元宵节,再到二月二龙抬头;在闽南地区有游神,潮汕地区有迎老爷,湛江地区有年例,各地有各地的节日风俗,百姓都是祈求风调雨顺、家族兴旺、四季平安,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文化记忆,也是活着的历史、传承的文化和生活的艺术。社会在不断发展,留住“年味儿”,除了穿新衣、享美食之外,更需要深层次的文化和精神体验。因此需要把丰富的传统内容补充进来,把新的文化内容创造出来。在形式上,要强化春节的符号,贴春联、挂灯笼等不可缺少;在内容上,祭祖、拜年、游艺等也往往是必要的。在传承中创新,传统的习俗里也将不断融入新的时代精神。比如,今天春节文化中国潮、国风设计的融入、新媒体的传播互动等,都是富有时代精神的创新,我们文艺工作者要发挥专业优势,以高质量的文艺创作丰富春节的文化艺术体验。

  春节的文化内涵是丰富而且美好的,包括对自然生态的尊重、社会人伦的团结和睦等。我们要在过年的过程里不断传承春节文化,不断构筑家庭亲情和文化归属感,使日子过得更加踏实、温暖。

  小时候特别盼着过年,因为过年,我们就能吃到甜甜的糖果、香喷喷的小鸡炖蘑菇,能燃放花炮,能穿上崭新的衣服,得到压岁钱……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物质生活相对匮乏,过年时物资能略微丰富一些,就已然心满意足了。后来,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摆上餐桌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但感觉就是没有原来的味道。究其原因,更重要的恐怕还是缺少了更深层次的东西。

  譬如,曾经很热衷的拜年礼节。中国人有个传统,通常初一在家族内给长辈拜年;初二结过婚的女子回娘家拜年;初三开始走亲访友,给朋友、邻里乡亲拜年……到了初八,乡下开始闹社火,直到正月十五。仔细想一想,这样的程序是有着深层次文化内涵的。比如,初一拜年,强调的是家族团结;初二回娘家拜年,目的是在亲族和谐;初三走亲访友,是促进亲朋好友和谐……初八之后的闹社火,是在更大的社会区域间构建和谐。某种意义上,中国社会就是通过拜年来促进家族、邻里、社区变得更加和睦,也更加有人情味儿。

  所以说,春节是一个渗透到社会多方面和多层次的民俗节日。各项年俗活动,最初从家庭内部开始,之后逐步扩大到亲戚间,最终跳出家族圈子,在更大范围内将人们联系起来,成为整个社会共同分享的狂欢盛会。

  在河北,保留着距今三千多年的古老社火——武安傩戏。傩戏源于先民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每次演出,十里八乡的村民闻讯而至。从驱邪祈福到分享狂欢,年俗虽在逐渐演化,但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企盼的功能一直没有变。

  在冀东,民间过年最热闹的歌舞活动是地秧歌。地秧歌的配乐乐器是唢呐,它的能量很大,唢呐一吹,秧歌一扭,音乐同舞蹈融为一体,乐中有舞、舞中有乐。蔚县的打树花,本是一项属于穷人的“焰火嘉年华”,发展到今天,也成了上元节最具观赏性的年俗。表演者先将数百公斤生铁用炼铁炉化成铁汁,然后用特制勺子将铁汁奋力泼洒在坚硬冰冷的堡墙上。一千多摄氏度的铁汁炸裂后爆发出万朵火花,犹如花朵盛开的树冠而称之“树花”。“树花”千姿百态,万花绽放,璀璨夺目。

  庙会,往往是春节里年味最浓的地方。传统庙会蕴含的内容令人深思。在中国,传统庙会所拜祭的神灵,包括守护家园的民族英雄、救死扶伤的药王医圣、造福一方的名将清官,以及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所以,传统庙会一个重要作用,便是慰藉人心,促进团结稳定。

  所以,春节所传承的不仅仅是肉眼可见的物质文明,也通过社火、庙会、灯会等传统民俗活动传承着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进一步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都是在历史中逐渐形成的。我们只有继承这些优秀传统,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走得更稳、更快、更好。

  1月21日,一辆装饰着中国农历新年元素的2025年“欢乐春节”彩绘电车亮相荷兰海牙,为当地市民带来了浓厚的中国春节喜庆氛围。 新华社发

  在中国人心目中,春节是中华民族第一文化盛典。它是一份浓情,是一壶醇厚的老酒,是每个中华儿女必不可缺的文化滋养和淬炼精神品格的大熔炉。春节承担着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任,还肩负着牵手和拥抱世界的使命。

  这些年来,春节已成为一种世界文化现象。每当春节来临,世界各国媒体和网络都开辟专栏介绍和报道中国春节;各大商场和华人聚居区皆张灯结彩;各国政要不仅参加华人社区春节庆祝活动,还争相向中国人民表达节日祝贺与祝福。

  一是见证着文明古国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二是春节承载着人类对家和业兴、民富国强、“天人合一”的美好追求;三是由各族人民创造的异彩纷呈习俗和礼仪,形成多元文化融合争辉、集各种节日文化精华之大成的文化大观;四是春节始终与时俱进,生发出新的缤纷与精彩,拥有开放包容的生命力。这种春节热,蕴藏着东方大国生生不息的密码。

  2024年12月31日晚,数万人欢聚古城正定参加“2025年京津冀跨年联欢”。欢歌劲舞、非遗记忆、神奇的无人机表演、梦幻般的灯光秀……燕赵大地开始涌动浓浓的年味。蔚县打树花再次照亮冬日的夜空,井陉城乡又扭起国家级非遗井陉拉花,冀南武安在精心排演傩戏,徐水和沧州的舞狮不断在舞台和街头亮相……燕赵大地上的民俗在春节的喜庆中展现出勃勃生机。

  何止燕赵大地?哈尔滨冰雪游和冰雪运动纳入春节活动,创造“以雪为媒”拉动文旅交流的节日奇观。冰上龙舟、冰上帆船、冰上舞蹈、冰上芭蕾、冰上庙会、冰上美食街、冰上演唱会、冰上灯会等,为古老的中国春节注入新的元素和时尚,使东方式的节日浪漫变成全球人民向往的世界浪漫!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据有关部门预计,今年春节“春运”人数将近90亿人次,其中自驾游72亿人次。同时,受240小时过境免签新政落地等利好因素影响,“China Travel”热度不减。携程一份报告显示,2025年春节外国游客来华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203%。神州大地上的国潮中国年,正在成为“世界年”。

  1月18日,在沙河市文旅部门组织的非遗项目展演展示活动现场,小朋友被沙河市任记花馍吸引。河北日报记者 赵永辉摄

  中华民族的生活生产节律,往往依从大自然的规律与季候而赓续和传承。春节作为辞旧迎新、万象更新的重要时间节点,蕴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历史上,京津冀地区普遍有贴年画的习俗,如天津杨柳青年画、河北武强年画。这些木版年画将浪漫主义、理想主义与生命主义进行表达,更因内涵深刻、题材万象、审美价值高,成为浓缩与定格春节习俗的“活化石”。

  京津冀地区民众所普遍喜闻乐见的年画,主要集中于以下题材:一是对春节传统习俗的描绘与刻画。如杨柳青年画《迎灶王》《庆赏元宵》等,武强年画《五谷丰登》《四季平安》等。二是将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经验通过年画实现表达与传承。如《春牛图》《纺织全图》《二十四节气农事图》等。三是对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与传播,如“仁义礼智信”“家国情怀”“耕读传家”等思想。

  当前,伴随人们生活模式的变化,传统年画已不似农耕时期与人们生产生活关系紧密。然而,随着“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古老年画的发展迎来了历史契机。在移风易俗、文明乡风建设等工作中,十分有必要对年画的当代功能、价值进行再思考、再认知、再研判,以推动其持续焕发光彩。

  首先,探究年画艺术功能,聚力京津冀文化协同共筑区域发展新格局。年画在创作手法、表达方式、题材体裁方面均体现出浓郁的乡土性、民族性及地域性。当下应经过普查,将其中体现文化精髓与地域智慧的文化元素进行深度提炼,推动共识共享。

  其次,立足年画文化功能,弘扬良好的价值观。当下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不断推进当代年画创作,延续其在维护乡土秩序、树立文明形象等层面的功能。

  最后,发挥年画社会功能,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明世界影响力。如今,春节习俗被国际瞩目,成为世界熟悉和认知中国最直接的文化窗口。年画也已成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载体与重要内容,应在保持文脉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积极传承传播。年画在春节习俗中的持续传承发展,有助于京津冀文化一体化的持续推进,未来也必将成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最佳载体,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贡献力量。

  传统春节,是全世界华人共同的、最隆重的年节。春节,在先秦时期就有雏形,《周礼》中就有岁末集体祭祀祖先的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将正月初一定为岁首。中国春节不仅是节日,更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家国情感智慧的结晶,浸润着敬老爱幼、团圆吉祥等优秀民族文化,负载着深沉的中华情感。

  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构筑中国话语体系具有深远意义。数千年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影响下,周边的日本、韩国、越南及东南亚等地都有过春节的习俗,这些习俗都是在中国春节文化元素基础上形成的。而中国春节申遗成功表明世界的认可,这对构筑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和中国话语体系具有深远意义。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春节视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各种形式庆祝春节。春节所蕴含的团圆、美满、祥和、博爱的情怀,对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春节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数千年农耕文明发展中积累形成了春节节日群,包括腊八、祭灶、除夕、大年、破五、元宵节等。围绕传统春节节日群,人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载体和演艺社火,包括蒸花馍、吃饺子、吃年糕、穿新衣、戴新帽、观灯、耍社火、拜大年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让春节充满烟火气、人情味。

  北京糖葫芦、天津泥人张、正定常山战鼓、蔚县打树花、井陉拉花、武安傩戏、保定秧歌、武强木版年画、丰宁满族剪纸……风情万种、绚丽多彩、内涵丰富的各种非遗项目,都是河北大地上农耕文明智慧的结晶和人民的创造,是中华民族标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中国春节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一部巨着,而京津冀地区的年节习俗等,无疑是这部巨着中的精彩篇章。

  春节美好,团圆喜庆。对于我们来说,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弘扬传统春节美好、吉祥、和谐、博爱的精神内涵,不断优化传统春节的正能量,不断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为构筑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贡献智慧。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