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哄而起(yī hōng ér qǐ)这又是个什么梗?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中国和美国在外交关系非正常化二十年后,终于再次握手。1970年10月1日,在周总理的陪同下,《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作者埃德加·斯诺携夫人登上天安门城楼,站在毛主席身边,一同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大典。斯诺成为享此殊荣的第一位美国人。这无疑向外界释放了一个和解的信号。1971年7月9日,基辛格访华。叶剑英元帅到机场迎接。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到访。周总理前往迎接。中美两国的领导人终于走到了一起。
但中美关系的破冰,并非一帆风顺。1950年,中国与苏联曾签订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但两国的蜜月期非常短暂。1960年,中苏矛盾公开化。此后,双方的冲突不断升级,1969年3月2日,终于在乌苏里江珍宝岛擦枪走火。到1973年底,两国在边境陈兵百万,大战一触即发。
中苏冲突升级,跟当时国际关系的变化密不可分。1959年,苏联与印度签订协议,给予印度第三个五年计划大力援助。1961年,苏联又公开向印度兜售武器。1962年、1967年,中印在边境先后发生武装冲突。1968年,我国和北朝鲜也有一点小摩擦。1968年8月,苏联红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大放厥词:
言下之意,苏联的义务是单方面的,无需征得该国的同意。同时,苏联指出,中国已不再是一个马列主义国家。这意味着中国极有可能成为苏联下一个攻击目标。更可怕的是,苏联于1969年夏天将轰炸机从东欧部署到中亚。美国情报机构认为,
可以这样说,我们和美国进一步接触,中苏关系或许是比较直接的原因。加上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在与苏联的竞争中处于极其不利的位置,争取与中国建交,收缩亚洲兵力,对他们来说也是上佳选择。1971年8月,基辛格访华后不久,美国在私下保证,如果苏联把日趋紧张的中苏关系升级为武装冲突的话,美国将对中国进行军事援助。为了表示诚意,就在同年10月25日,基辛格第二次访华期间,台湾被逐出联合国。
尼克松访华后,2月27日,中美两国政府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并于次日发布。中美两国达成共识:一、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二、任何一方都不准备代表任何第三方进行谈判,也不准备同对方达成针对其他国家的协议或谅解。三、共同反对“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进行勾结反对其他国家,或者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四、
《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两国的关系开始向正常化发展。对中国来说,这一声明还有另外一层特殊含义,即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所说:与美国建立可靠的关系,使中国免去两线作战的威胁(况且两个敌人都很强大),迫使苏联在对中国施压或计划采取武力手段时要慎重考虑。同时,也缓解了美苏联手反对中国的隐忧。
但让人意外的是,进入1973年之后,尼克松陷于“水门事件”,自身难保,终于于1974年8月辞去美国总统。继任的福特总统担心削弱美国与“台湾”的关系,会影响他本人与共和党的和谐,进而影响到自己作为共和党候选人,参与竞选下一任总统,所以在推动中美关系方面迟迟难有作为。而中国方面,国内局势不稳,加上主导推动中美关系的周总理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无暇顾及。1976年1月,周总理逝世,中美外交的前景顿时一片黯然。
中美建交可以共同防苏、制苏;中美对限制核武器的政策相同;可以促进美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和平;在贸易政策方面给予最惠国待遇,以此平衡对苏关系。
1978年12月16日,中国和美国分别在北京和华盛顿同时宣布《中美建交联合公报》,从1979年1月1日起,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但美国人不讲武德,在答应废除1954年12月签署的《台美共同防御条约》的同时,快马加鞭,于1979年3月底通过《台湾关系法》,并于6月26日执行。美国人这一手相当阴险,因为《台美共同防御条约》属于国际法,需要缔约双方共同遵守,而《台湾关系法》是国内法,如何执行由美国单方面决定,中国无权干涉。中国曾在私下和公开声明中警告美国,该法案“违反两国建交时双方同意的原则”。小平同志在4月份会见美国参议院代表团时,也重复了这些警告。但美国人一意孤意,抗议无济于事。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开始重启与苏联的谈判。第一轮谈判于1979年12月初在莫斯科结束,双方约定来年在北京继续谈判。但到了12月底,苏联突然入侵阿富汗。这一举动加剧了苏美在南亚地缘政治中的争斗,也使刚刚缓和的中印关系紧张起来。苏联的行为也让美国深感忧虑,因为波斯湾的安全对美国的国家利益至关重要。鉴于此,中国主动中断了与苏联的谈判。1980年1月,美国国防部长布朗访问中国,这是美国国防部最高官员首次访华,而苏联入侵阿富汗是促成布朗访华的决定性因素。接下来,美国改变了对中国安全问题的立场,放松了向中国出口各种尖端技术的限制。
但是,1980年代的开端并不美好。11月,里根在大选中击败卡特。美国虽然对“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表示异议,也对中美和平外交关系作出相应,却不愿中断与台湾的非官方军事联系。这种首鼠两端的做法对中美进一步合作是一种牵绊。中国意识到,外交的主动权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1981年7月,小平同志在香港会见有关人士时这样说:“美国认为中国有求于美国,其实中国无求于人……只是期望各国通力合作,中国希望中美关系向前发展,不向后倒退,但这不是片面的。……美国如果真的搞得中美关系倒退,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就算倒退到1972年以前的情形,中国也不会垮……中国人是有志气的,决不卑躬屈膝,向人哀求。”
这段话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大国之间的关系有时候就像走钢丝一样,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一定代价,时时会惊出一身冷汗,但能否渡过难关,主动权始终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再坚固的和约也敌不过利益纠葛,和平来之不易,机遇往往是在夹缝中寻求得来的。今天也不例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